中国科学家让非洲猪瘟病毒现“真身” 研究成果登国际顶级学术期刊
近几个月以来,受生猪供应减少影响,猪肉价格不断上涨。而自去年起,我国多地爆发的非洲猪瘟就是导致供应减少的“黑手”之一。那么,这些可能让我们失去“猪肉自由”的非洲猪瘟病毒到底长什么样呢?
《科学》杂志网站截图
18日,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宣布,我国科学家首次解析出了非洲猪瘟病毒颗粒的精细三维结构。相关研究主要由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饶子和/王祥喜团队和哈尔滨兽医研究所步志高团队合作完成,研究论文已于当地时间10月17日在线发表在了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上。
这篇题为《非洲猪瘟病毒结构及装配机制》的论文显示,中国研究团队通过采用用单颗粒三维重构的方法解析了非洲猪瘟病毒全颗粒的三维结构,阐明了非洲猪瘟病毒独有的5层(外膜、衣壳、双层内膜、核心壳层和基因组)结构特征。此外,该研究还新鉴定出非洲猪瘟病毒多种结构蛋白,搭建了主要衣壳蛋白p72等原子模型。
每一次重大科学突破的背后,都是研究人员夜以继日的付出。非洲猪瘟病毒颗粒包含3万余个蛋白亚基,组装成的球形颗粒直径约为260纳米,是目前国内研究中成功解析的近原子分辨率结构的最大病毒颗粒。由于非洲猪瘟病毒非常巨大,并且结构复杂,给相关数据收集带来了极大挑战。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在18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研究团队连续进行了四个月高质量的数据收集,获得了超过100 T的海量数据。
这项研究成果的意义何在?据《中国科学报》报道,该研究揭示了非洲猪瘟病毒多种潜在的保护性抗原和关键抗原表位信息,阐述了结构蛋白复杂的排列方式和相互作用模式,提出了非洲猪瘟病毒可能的组装机制,为揭示非洲猪瘟病毒入侵宿主细胞以及逃避和对抗宿主抗病毒免疫的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
通俗来讲,就是为开发效果佳、安全性高的新型非洲猪瘟疫苗奠定了坚实基础。
应国家之需,中国科学家一直在努力
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高度接触性动物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高可达100%。而非洲猪瘟病毒是一类古老的病毒,早在1921年在非洲肯尼亚首次发现,至今有约100年的历史。近百年来,非洲猪瘟病毒从非洲传播至欧洲、南美洲、亚洲等多个国家。近一年来,非洲猪瘟病毒传播速度明显加快,呈现愈演愈烈趋势,据国际动物健康组织通报数据显示,2019年1月至2019年10月期间,曾爆发或者正在爆发非洲猪瘟疫情的国家有26个,包含13个欧洲国家、10个亚洲国家和3个非洲国家,其中亚洲几个国家的疫情尤为严重。
中国于2018年8月爆发了首例非洲猪瘟疫情。这是非洲猪瘟病毒首次进入中国,并来势汹汹,已经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并影响到了人民群众的生活。
应国家之所需,解国家之所难。中国传染病相关领域科学家一直在努力攻克难关,尽最大力量做好非洲猪瘟病毒的基础研究,并已经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今年5月24日,中国农业科学院通报,哈尔滨兽医研究所自主研发的非洲猪瘟疫苗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实验室研究结果表明,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和免疫保护效果。
《自然·通讯》网站截图
今年1月23日,国际知名学术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 在线发表了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甘建华课题组与李继喜课题组合作的关于非洲猪瘟病毒的研究成果。
该研究解析了非洲猪瘟病毒DNA修复通路上一种关键酶的结构。这种关键酶是连接酶,被称为基因“针线”,用于将不同的DNA片段连接起来。这次通过解析非洲猪瘟病毒DNA连接酶的分子机制,研究团队找到了非洲猪瘟病毒的保守位点,为针对非洲猪瘟病毒DNA修复通路蛋白的药物设计提供了结构基础。李继喜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以该位点为靶点的药物虽并不能预防非洲猪瘟的感染,但可以对猪瘟进行治疗。
更多好看,戳这里↓
来源:中国日报网
传播中国,影响世界
关注中国日报网微信公众号